这篇想为大家介绍位于Australia的KG提琴工作室,在台湾大家对于KG这个品牌是比较陌生的,主要是因为之前没有代理商代理进入台湾市场。

澳洲Australia是属于一个移民型国家,人口不到2000万,比台湾还少,但大家可别小看这2000万人口,因为澳洲采用了精英的移民政策吸引非常多世界级的精英,以音乐界来说近年已经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职业交响乐团开出的年薪已经足以吸引音乐界最优秀的人才移民到澳洲,澳洲整体音乐水准进步的速度非常的惊人,KG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供应来自世界各地音乐家的高标准要求,这20年来也不断的招揽国际优秀的制琴师或是音乐家加入KG工作室的行列。
在KG提琴工作室里并不是所有的的制琴师傅都是澳洲当地人,反而多数的制琴师傅都是来自于欧洲各国,因为目前在澳洲有非常多欧洲的制琴师移民到澳洲,所以情况大致上跟美国差不多。
目前KG在Sydney的工作室只制作KG600等级以上的型号,这个型号在澳洲一直非常的受到欢迎,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主因就是KG工作室的产量一直不够,据小编了解每年KG在Sydney工作室的产量目前大约不到50把,其中大提琴只有10把、小提琴40把,但其中约有三分之二外销去了欧洲和美国市场,最后的三分之一已经不够供应澳洲当地的音乐家使用,而目前排队的订单已经排到一年后了。
小编在当初还没代理之前也觉得很奇怪,就请工作室里的师傅加班一下或多请几个制琴师傅,不就能解决这问题了吗?一般来说品牌怕接不到订单,哪有长期供货不足的道理,难道KG工作室也在学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饥饿行销法」故意让消费者买不到,才会有购买的冲动?
去过工作室参观了解后才理解,假设照那些欧洲师傅的方式制琴,产量的速度是永远赶不上订单的速度。
先帮大家介绍一下澳洲这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个国家社会福利是全世界最好的国家之一,多数的人是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生活在工作。假设不知道自己喜欢做哪种工作也没问题,澳洲政府每个星期都会发社会福利金,让澳洲公民在家慢慢想,想清楚了再去工作,做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了也没问题,再继续回家慢慢想,继续领政府的福利金,就算一辈子都想在家让政府养也可以
再来公司对员工的福利跟保障实在有够好,基本上不太能要求师傅加班,因为加班费是正常工资的两倍以上,所以在澳洲很少听过有澳洲人开的公司在要求加班的。
包括澳洲很多的职业交响乐团也一样,每当乐曲快练不完时乐团经理一定会第一个冲出来阻止指挥继续练下去,不然乐团经费会透支,公会一定会帮团员争取权益,不像台湾的「工作责任制」,反正澳洲真的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员工福利的地方。

所以KG工作室里的那些欧洲制琴师傅每工作一个半小时就要休息半小时,因为要喝咖啡加聊聊天,不然师傅的心情会不好,如果催他,他会告诉你「艺术的东西」是能急的吗?小编远远的看着一位工作室里的制琴师在刻琴头,每刻几下就要停下来欣赏一下、自己远远的欣赏一下、近距离也欣赏一下、再来几刀再欣赏一下,做没多久...下午茶时间到了...
应该说那些在KG工作室里的师傅都是用「心」在制琴,而且如果真的请他们加快速度,影响到质量他们也不会同意的,说真的在澳洲那样的社会福利制度下,多数的师傅并不是完全为了「钱」来制琴。
但也因为这样的制度,小编敢说只要是澳洲工作室生产的提琴,在制琴工艺上基本上是找不到问题的,也许会有制琴风格上或是音色特质上的见解不同,但在提琴的工艺方面,在那些欧洲师傅一刀一刀慢慢雕的情况下出产装配的细节检查再检查,要出什么问题实在也不容易,KG的600型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完成的。
小编认为KG澳洲工作室生产的600号比起很多在欧洲家族品牌工作室,相对比较有竞争力。据了解很多欧洲家族品牌做到现在都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代了,但很多家族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子孙后代对制琴业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接手,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只是发生在制琴业,很多产业也都有相同的问题,像在台湾很多几十年的传统产业也是做到后来,家族内没成员愿意接手,只好含泪收起来或是卖掉品牌,当然卖掉品牌这种事在台面上是不能说的,买方跟卖方都希望可以无缝接轨,把对「品牌价值」的影响降到最低。
会收购品牌的公司有些本身也是制琴业,是希望透过收购品牌来壮大本身知名度,像这种情况小编觉得是还好,至少还是同业,品质不至于一下有很大的落差。
但有种情况,收购的公司本身对制琴业也没兴趣,收购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要发展,只是为了想重整后 将来可卖出更好的价钱,就当成股票在买卖一样,像这种情况品牌的名字虽然没变,但是经营的风格基本上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譬如第一代是坚持手工制琴,到了第二代可能为了产量改成机器制琴,这在德国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再到了第三代连机器都懒得用,直接找别的工厂代工,整天在办公室里吹冷气,只要开开会研究怎样把琴卖出去就好;第四代干脆把品牌卖了,拿一笔钱去投资别的产业。
这就是为何小编认为KG工作室所生产的提琴在质量上是绝对可以媲美欧洲品牌琴,目前KG家族在澳洲算是第二代,还是很努力靠手工在制琴。
再来想介绍一下KG600号的油漆,采用油性漆,这是市场上非常少见的。在目前国际品牌工作室等级的提琴里,小编几乎找不到采用油性漆的品牌,但欧洲个人工作室就比较常见,但是大提琴零售价最少都在60万元以上。
主要原因就是要等油性漆渗透进琴体,再跟琴体溶成一体的时间,依小编实际测试经验大约需要一年,但一般的工作室为了商业资金考量并不太愿意等太久。
目前KG600在大提琴的型号上共有5种、小提琴有2种
2016年KG 600号大提琴开箱文
这是今年KG工作室发来的600号,因为去年有一把琴在运送过程中受损,所以今年决定改用木箱包装,这样的包装提琴方式确实没有受伤的可能,但比较大的问题是这个木箱寄来后该丢到哪里去?


而且台湾规定只要是木头包装材质,目前都要先用化学药剂消毒才能进口。

里面还有泡棉跟Musilia S2的保护
